各有關單位:
為推動我市產業科技創新,提升我市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2024年我局按照“專項—項目”的管理層次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每個專項通過“自下而上”調研征集和“自上而下”主動凝練等方式形成若干個課題,相關課題經公開競爭、定向擇優等方式確定承擔單位予以資助。
現面向我市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征集2024年科技重大專項備選課題,征集時間為2024年4月30日起至2024年5月21日,征集的課題將作為2024年科技重大專項指南編制參考。請各單位高度重視,及時登陸深圳市科技業務管理系統“項目征集”欄目在線填報(可持續發展專項選擇“科技重大專項(可持續發展專項)征集”入口,其余專項選擇“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征集”入口)。
一、征集的專項及重點支持方向
二、征集條件
課題征集面向上述表格所列領域和方向,請嚴格按照征集要求提交,不符合的課題將不予采納。建議資助金額1000萬元以上(含)的課題,應由創新資源整合能力強的領軍企業或機構牽頭,聯合相關領域核心科研機構、高校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組成的創新聯合體提出,由領軍企業或機構提交征集,并上傳重大課題情況說明(模板可在業務管理系統下載,各建議單位均需加蓋公章)。
三、注意事項
(一)備選課題在執行期限內應有可量化考核的經濟指標(銷售收入或量產應用價值等)、學術指標和技術指標等。
(二)可持續發展專項(專項10)高校、科研機構牽頭征集數量不超過5個,其他單位牽頭征集數量不超過2個;其他專項(專項1-9)每家單位牽頭征集數量不超過2個。2022或2023年度研究開發費用支出超過5億元的企業不受此數量限制;同一備選課題不得重復提交,一經發現將取消本次征集資格。
(三)本次征集的課題僅作為指南編制參考,課題是否被采納我局不另行反饋。
四、其它事項
(一)科技重大專項單個項目資助強度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受科技研發資金年度總額控制,各專項發布課題有數量限制,一般只設少量資助金額1000萬元以上的課題、若干500萬元(含)-1000萬元(含)的課題、適量500萬元以下的課題。
?。ǘ┱n題征集結束后我局將組織凝練,形成2024年科技重大專項申報項目指南,以“揭榜掛帥”形式發布。
五、各專項課題征集業務咨詢電話具體如下:
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低空與空天:88120486、88102165
智能機器人、網絡與通信:88101506、88101447
新藥疫苗、健康診療:88102451、88102164
新材料:88102187、88101054
光載信息:88102692、88100637
合成生物:88102693、88100637
可持續發展專項:88101463、88101839
特此通知。
深圳市科技創新局
2024年4月30日
附件
2024年度深圳市科技重大專項各專項征集方向
一、半導體與集成電路
1.開源RISC-V處理器技術
聚焦大數據、云計算、服務器、人工智能等產業共性需求,開發和完善RISC-V開源硬件和軟件系統,支持RISC-V多核架構、精準評估模型、軟件工具鏈及生態等創新研發,鼓勵RISC-V架構的相關軟硬件IP知識產權研發創新。研制面向數據中心、服務器、人工智能等產業的高端RISC-V處理器芯片產品。
2.新型AI計算芯片
開展新型計算芯片架構研究,研發存算一體、類腦計算等面向人工智能領域的原生芯片架構;研究多源多模態感、存、算融合智能接口芯片技術;研究大陣列GPU流處理器體系架構;聚焦智能城市、人形機器人、智能終端等典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布局異構智能、異構并行、邊緣計算等低功耗新型AI計算芯片,支持邊緣端萬億參數模型推理和參數優化訓練。
3.新一代智能EDA
聚焦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需求,加強EDA企業與晶圓代工企業之間的合作,開展數字、模擬、射頻、功率器件等領域EDA全鏈條工具研發,加速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EDA技術體系;順應芯片復雜度及設計效率提升的趨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升級EDA工具,實現與國產計算架構協同融合。
4.先進IP技術
加強IP企業與設計、晶圓代工和封裝等企業之間的合作,開展高速接口、處理器、模擬等領域IP研發;開發SerDes、DDR5、HBM3E(第三代高帶寬內存)、ONFi(Open NAND Flash Interface)、UCIe、Ethernet PHY等先進高速接口IP,開發高速度ADC/DAC IP等。
5.先進工藝和先進封裝
研究5nm以下環柵晶體管(GAA)器件工藝,研究新型垂直互補場效應晶體管(CFFT)等新型器件結構和工藝。攻堅異質異構集成、高密度垂直互聯、晶圓級封裝(WCP)微凸點、芯粒(Chiplet)、混合鍵合、高速互聯等先進封裝工藝技術。
6.硅光芯片技術
聚力發展光電融合芯片技術,研究探測器材料機理和結構,開發中紅外光電探測器和太赫茲探測器;開展基于硅光集成的光電芯片、片上光互聯等技術研究;開展光電混合計算、全模擬光電智能計算、全光神經網絡(ONN)、集成光學計算架構等光子計算技術研究。
7.新型光刻技術
面向14nm及以下工藝的光刻技術需求,開展EUV光源、雙重成像、浸沒式光刻、近場光刻、電子束光刻(EBL)、離子束光刻(IBL)、X射線光刻(XRL)等各種光刻關鍵技術研究。研究面向14nm及以下工藝的掩模版制作技術。
8.CPU/DPU/FPGA等高端通用芯片
研究基于自主知識產權指令集研發CPU/DPU/FPGA等高性能通用芯片產品,重點支持高性能計算/服務器CPU、大型數據中心/邊緣計算DPU、千萬級以上邏輯單元的FPGA等,突破軟硬件、IP知識產權和工具鏈等關鍵技術。
9.通信和物聯網芯片
聚焦移動互聯網、5G/6G通信、云計算等應用需求,研究5G以上基帶芯片、Wi-Fi 7芯片、射頻前端芯片等產品;研發支持泛物聯網通信模組的物聯網芯片,解決大容量數據傳輸系統、新一代通信系統和高性能計算機中高速互連通信的關鍵技術。
10.存儲芯片相關技術
聚焦企業級、工業級用戶數據中心對海量數據存儲和傳輸應用需求,研究HBM(高帶寬內存)技術,研究高傳輸速率、延遲低存儲主控芯片。研究3D NAND堆疊等存儲芯片封裝核心工藝技術。研究電阻式存儲器(ReRAM)、相變存儲器(PCM)、磁阻存儲器(MRAM)、鐵電存儲器(FeRAM)等新型存儲器件。
11.第三代半導體器件及車規級芯片
布局氮化鎵、氮化鋁、金剛石等為代表超寬禁帶半導體器件開發;研究第三代半導體新型器件結構、封裝和集成冷卻技術;開發IGBT/MOSFET器件。聚焦汽車核心器件需求,研究E/E架構區域處理芯片、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算力芯片、電池監測和管理BMS(電池管理系統)芯片等。
12.半導體核心設備
鼓勵引導具有一定基礎的泛半導體設備企業轉型布局半導體設備,重點圍繞14nm以下工藝需求的沉積、刻蝕系統、離子注入機、PVD/CVD設備、擴散設備等前道設備,固晶機、倒裝封裝等關鍵封裝設備,28nm以下工藝需求的檢測量測設備進行攻關。
二、智能機器人
1.人形機器人控制技術
研究人形機器人系統構型設計和控制策略、人形機器人關節與肢體結構設計研究、人形機器人全身分層精確控制、人形機器人復雜運動技能學習、人形機器人輕量化和結構剛度優化等技術。
2.仿人表情面部集成化系統及情感交互技術
開展人形機器人頭面部表情智能高度集成化系統設計研究;開展機器人人工情感模型建模與人機交互技術研究;研制具有多感知、豐富表情、語音口型協調機能的人形機器人頭面部集成化系統;研究機器人對目標情感狀態感知能力;研究機器人識別非受限圖文音視多模態情感能力。
3.多指靈巧手控制技術
研發高能量密度的微小電機及傳動技術。研究仿生精細化手部結構。設計多自由度控制關節與多關節協同控制算法。集成感知及控制系統,通過敏感的觸覺傳感器和力反饋系統,提升靈巧手物體識別、質地感知和力度控制能力。
4.通用智能機器人的類腦視覺傳感技術
研制高性能、高集成度的類腦視覺傳感器。研究神經形態AI視覺傳感技術,開發適應強弱光照環境下場景的建模表示技術及高速運動對象的3D視覺感知技術,實現對物體的識別、運動的追蹤、場景的理解與預測,并對環境變化做出低延時反應。
5.自主可控架構的通用機器人AI芯片技術
研究面向機器人AI芯片的硬件關鍵技術。研究面向機器人領域的CV或多模態大模型的推理加速芯片,支持機器人驅動、傳感器接口,實現實時的多模感知和運動控制;支持標準化接口和模塊化設計,研究芯片無縫集成chiplet,滿足芯片擴展性需求。
6.多模態大模型的具身感知與可信決策技術
研究低資源下多模態信息融合、任務規劃不確定時人機意圖對齊方法;構建智能機器人系統的魯棒及可釋量化評估體系,研究針對全鏈路攻擊的多角度智能系統安全學習控制和自主可信強化防御技術,顯著提高模型決策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研究機器人思維一致性可解釋推理以及行為自省技術。
7.智能機器人邊端部署和實時自適應技術
研究推動智能機器人云端和邊緣端智能協同部署;研究在保證模型性能的前提下,降低計算需求,提高推理速度;研究智能機器人邊端自適應技術;開發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算法,建立網絡控制系統架構。
8.機器人自主編程與進化技術
研究機器人通用大模型自主編程與智能決策方法,機器人時序邏輯語言轉化為控制代碼塊方法,機器人行為的擬人化學習與自主進化機制。突破機器人擬人化分層行為學習和持續學習等關鍵技術,實現復雜環境下機器人的自主智能決策與持續進化能力。
9.機器人標準行為庫數據采集技術
研究機器人模仿人類技能的數據采集解耦方法,實現機器人的自然語言任務目標、分解、規劃、糾偏等整個思維推導和修正過程,構建長序列任務數據集。構建從虛擬到真實場景的孿生平臺,研究自動數據生成和3D重建生成將示教數據轉化為世界模擬訓練環境的方法。
10.面向醫療養老等領域的機器人安全交互關鍵技術
研究全方位智能機器人接口和安全標準,涵蓋硬件、軟件接口及人機交互界面等,同時考慮敏感數據的安全需求。面向醫療、養老、教育、物流等領域需求,研究智能機器人的數據感知和風險預警能力、多模態理解及交互能力、實時動態決策和任務解決能力。
三、網絡與通信
1.通感算一體的新型網絡架構及關鍵技術
開展通感算一體的6G網絡架構研究,探索分布式智能與通信融合架構,提高算力與通信資源的協同能力。解決協作節點間同步、上下行干擾、移動性管理和多源數據融合等問題。深化業務能力開放共享、邊緣緩存和計算、實時通信控制、多維感知交互等關鍵技術研究。
2.無線異構鏈路動態聚合組網架構技術
開展無線異構鏈路動態聚合組網架構研究,支持6G潛在頻段內多個異構異頻鏈路動態按需組網,研究聚合鏈路的有效容量分析方法;研究多鏈路傳輸的亂序整序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流量調度策略及高效物理資源分配策略,構建基于通用服務器和虛擬化技術的靈活組網方案。
3.空天地一體化網絡技術
研究空天地一體網絡,實現網絡架構、空口傳輸、頻率管理、星地融合傳輸、星間高效組網等關鍵技術突破。針對地面與衛星融合通信,研究智能識別、高可靠無縫切換技術,研制低成本低功耗終端芯片。研發抗干擾、多星多波束聯合傳輸、新型空口、和星上處理等衛星互聯網關鍵技術研發。
4.5G-A新型無源物聯與高精度定位技術
研究基站側干擾抑制與遠距離無線供能技術,實現蜂窩頻譜下系統間組網干擾抑制與高效率盤存,授權頻段新型無源物聯系統與傳統移動通信系統共存。基站側實現200Mhz(C-band)和毫米波(400Mhz)大帶寬載波聚合定位能力。研究終端側超低功耗芯片,及背散射無線收發技術,實現全國產化定位芯片和毫米波定位模組。
5.低復雜度太赫茲空時頻高速信號處理技術
針對超大規模天線陣列,研究寬帶太赫茲智能超表面通信波束色散管理、信道估計、定位、高精度波束訓練等技術,推動太赫茲遠近混合場信號處理技術、感知協同太赫茲MIMO通信、數據驅動太赫茲高速傳輸等技術研究;研究低復雜度太赫茲信號處理技術,非相干調制解調技術及波束對準技術。
6.高口徑效率太赫茲天線技術
開展適應太赫茲通信系統的高口徑效率太赫茲天線研究,探索新材料在太赫茲天線設計上的應用,提升天線增益、效率。探索低成本、高效率太赫茲波束成型技術,提升太赫茲陣列的波束掃描范圍。
7.低功耗超高速短距無線通信技術
開展低功耗超高速短距無線通信技術研究,研究大帶寬、高速率太赫茲發射機和高靈敏度接收機,提升無線通信速率和輻射魯棒性;探索太赫茲新型相控陣收發機架構和組成方法,研制基于大規模陣列的收發機系統。
8.高速低功耗低成本相干技術
針對帶寬急劇增長的需求,聚焦光模塊器件的關鍵問題,開展高速相干技術研究,支持更多并行光通信通道,滿足多運算并行的通信需求;研究影響高速相干傳輸的速度、相位、振幅等問題的物理機制,確定獲得高速相干傳輸的技術途徑,研制1.6T相干光模塊,開展城域DCI短距互聯示范應用。
9.面向超算應用的光互連技術
研究多材料異質集成光芯片設計和工藝技術,減少光收發器尺寸的結構和波長調控技術,實現單片Tb/mm2量級的互連密度;研究光電協同設計和3D/TSV光電共封裝技術,降低光互連整體功耗、成本和時延;研究高波特率單載波T比特級相干光傳輸器件,擴展波段光傳輸器件和相干下沉技術,提升單根光纖傳輸容量。
10.高通量低時延多粒度光交換技術
開展波長選擇交換、陣列波導光柵路由、超快光開關等光交換組網基礎器件研究;開展納秒級光開關調控機制、快速流控協議、低時延調度機制研究;開展多維融合調度、光交換服務質量保障調度研究;開發光交換樣機,實現光電路交換、光分組交換以及光突發交換的融合交換,滿足對光交換的大帶寬、低時延以及服務質量等級差異化需求。
11.面向算力的全光網絡技術
開展數字孿生、光網絡建模、光網絡安全、網絡優化、多維協同聯動等技術研究;突破光纜光交啞資源融合感知等關鍵技術,提升啞資源感知能力;提升光網絡設備、DCN通道等基礎性能,實現故障智能定位及風險預測。實現業務、資源、性能優化,及光網絡主要運維場景的智能化應用落地。
12.新型網絡體系架構與關鍵技術
針對算力網絡、工業互聯網、空天地一體化網絡等需求,研究在IP體系之上的應用層網絡體系,開展相關網絡協議棧軟件與設備研發;開展面向算力網的長距離高吞吐數據傳輸技術研究,優化傳輸控制機制,加強與光網絡技術融合,提升算力網中長距離網絡層數據傳輸能力,逼近物理層光通信傳輸性能指標。
13.網絡高度自治技術
研究通信網絡自配置、自治愈、自優化、自演進方法,研究網元層、網絡層、到業務層的全棧AI原生技術,實現自動駕駛網絡技術突破,探索百倍網絡KPI壓縮算法、電信AI大模型識別未知故障根因等創新成果,構建應用示范網絡。
14.跨源安全監測分析技術
研究多源日志數據聚合分析方法,研發單模型與混合模型算法,實現海量日志精準過濾與誤報消除;研究異常監測數據挖掘,跨域身份認證和系統運行擬態算法;研究知識圖譜驅動的安全態勢分析,攻擊鏈擬合算法,實現風險狀態的實時預警。建立示范網絡安全監測實驗,形成實用系統平臺。
15.軟件定義網絡安全靶場關鍵技術
研究新型軟件定義網絡安全靶場體系結構,研制可支撐跨地域/行業、跨技術靶標資源泛在接入的網絡靶場操作系統及互聯設備,實現對海量靶標資源的統一編排、組裝、調度以及安全管理;研究可編程的靶場實驗任務描述模型和運行環境,實現靶場服務的用戶自主定制化和自動/半自動生成部署。
16.面向數據要素化的數據生命周期防護技術
針對數據流轉和交易場景,結合數據敏感性及數據泄露對個人隱私、商業機密和城市安全等的影響程度,研究融合密碼技術的全面防護方案。結合分類分級和數據流轉過程中的數據安全日志,研究AI大模型等技術形成集數據監測、預警、響應、處置等流程的數據安全態勢感知系統。
四、低空經濟與空天
1.低空無人飛行器本體技術
低空飛行器本體硬件關鍵技術。聚焦低空飛行器本體的安全性與高可靠性,圍繞低空飛行器動力系統一體化設計技術,研究低空飛行器高能量密度電池、寬域高效高功率密度電機、高效率靜音螺旋槳、氣動設計等核心技術。低空飛行器安全保障軟件能力關鍵技術。加強對飛行控制系統高可靠性、冗余控制高協同性的研究,優化相關算法,探索基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的飛行控制冗余系統設計方案,提高飛行控制系統的自主學習和適應性,深入研究基于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的障礙物探測技術,探索基于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的自主避障算法,加強對自主避障系統軟硬件一體化設計的研究。
2.復雜環境可靠通信技術
復雜環境下的低空場景可靠通信技術的提升是低空領域大力發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現有技術存在較大局限性,很難應用于低空飛行目標。支持研發5G、6G、毫米波基站等新一代通訊技術,探索高可靠性、低時延、低成本的新型低空通信技術,實現復雜環境下0-600米的可靠精準通信,提高無人機通信的可靠性和帶寬,實現無人機在復雜環境下的通信能力。
3.復雜環境可靠精準探測感知技術
聚焦低空經濟產業共性需求,綜合利用人工智能、太赫茲及微波毫米波雷達等技術開發和完善可靠精準探測感知設備,支持低空環境感知多維數據采集與整合、精準評估模型、數據處理算法等創新研發,鼓勵相關技術的知識產權研發創新。開發適應低空環境的先進傳感器和監測設備,實現多維度數據采集和整合,實現對低空環境中的飛行物、氣象要素等實時精確探測與環境感知能力。
4.低空場景大規模飛行沖突檢測與解除技術
解決飛行器在同一空間內相對運動的協調問題,包括戰略性沖突與戰術性沖突,對低空中運行的各類飛行器進行智能化協調。研究基于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探索前沿飛行沖突檢測與解除技術與去中心化局部自動化協調算法,明確完善的低空場景飛行沖突預測和解決技術路線,滿足現有飛行沖突檢測與接觸算法能力在算力、響應速度、計算速度等城市大規模飛行協調場景需求。
5.衛星互聯網技術
聚焦手持、船載、車載、機載、物聯網等智能終端直連衛星產品,開展射頻/基帶芯片、SoC芯片、天線/有源相控陣、專用算法、操作系統、仿真評估模型、先進檢測、北斗高精度定位等關鍵技術攻關,研發滿足5G-A/6G空天地海一體化發展方向的低功耗芯片/終端,推進衛星直連終端模組低成本、小型化、輕量化及廣泛搭載,支持中國低軌衛星星座和高通量衛星一體化的智能終端開發。
6.高性能導航定位技術
開展海洋、室內外、城市復雜環境等場景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高精度定位技術研究,實現全自主無縫云計算高精度位置服務。重點加強定位解算、模型開發、數據分析、設計仿真等共性基礎軟件開發和算法研究,突破單北斗芯片、模塊、天線等關鍵核心零部件技術,研發高精度、低功耗、安全可信北斗智能終端,實現多場景室內外高精度協同定位。
7.可重復使用火箭與海上發射回收技術
聚焦火箭發射回收需求,開發和完善火箭關鍵部件垂直著陸回收技術和智能精準控制系統,研發高效氣動減速裝置,提升火箭部件的回收率重復使用率;聚焦火箭回收過程中的高溫高壓等極端環境,研發高溫復合材料、自愈合材料等新型智能材料,增強火箭回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聚焦高頻次海上發射需求,研發星箭流水式智能測試技術體系和裝備,縮短發射準備周期,降低發射成本。
8.軟件定義星與衛星大腦技術
聚焦衛星降本提智需求,研發高性能在軌計算平臺和輕量化智能處理算法體系,構建集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行為于一體的衛星大腦體系;構建面向空間應用的工業器件抗輻照評估基礎設施和批量測試技術體系,降低微小衛星制造成本;構建低成本支持柔性化可重構小衛星平臺,研發和完善商業小衛星硬件模塊化與即插即用、星上軟件構件化與快速集成技術體系,縮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
9.衛星測控與星群智能管控技術
面向未來巨型星座管控需求,充分利用深圳與對口合作城市哈爾濱、喀什天然構成廣域空間大三角的優勢,研發低成本便攜式智能化測控設備和星群管控技術,構建支持巨型星座管控任務的星群地基測運控網絡基礎設施;聚焦天基測控需求,研發星間通信設備和星載測控智能裝備,加速構建基于星間鏈路的星群天基測運控技術體系,推進“地面大三角+星間鏈路”天地融合的星群智能管控技術生態,提升星群管控能力。
五、新藥疫苗
1.小分子抑制劑和GLP-1類藥物技術
包括多靶點抑制劑、共價抑制劑、靶向蛋白降解劑、RNA靶向藥物等;GLP-1類新靶點、多靶點類減重藥物等。
2.天然產物化合物制藥
包括天然產物活性分子生物合成技術、天然藥物分子成藥性研究、天然產物活性分子高效制備、天然產物制藥的系統性優化、基于天然活性分子的新藥發現等。
3.疫苗研制
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帶狀皰疹疫苗、腫瘤疫苗、mRNA疫苗、新型疫苗佐劑等。
4.藥物偶聯物技術
包括抗體偶聯藥物、多肽偶聯藥物、新型連接技術、新型靶向技術、毒性分子的多樣化、精準偶聯技術等。
5.AI制藥
包括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智能藥物研發關鍵技術,取得基于AI的新型藥物分子等。
六、健康診療
1.高端植介入器械與組織器官修復
圍繞臨床需求,開展新一代骨科、心腦血管、神經外科、口腔科、眼科等植介入器械關鍵技術研發;面向前沿領域,開展組織器官修復和再生領域關鍵技術研發。
2.智能醫療手術機器人
圍繞臨床需求及前沿領域,開展包括經血管介入柔性機器人、經自然腔道手術機器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腔鏡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等關鍵技術研發。
3.高端醫學影像
圍繞臨床需求及前沿領域,開展新型磁共振代謝成像及多核譜儀、新一代光學病理成像、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X射線成像、核醫學成像等關鍵技術研發。
七、新材料
1.戰略電子信息材料
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中的半導體晶圓制造、先進封裝、光載信息、超高清顯示等應用領域,開展二硫化鉬、二硫化鎢等過渡金屬硫化物的晶圓生長技術、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稀土磁性材料、高清/超清IPS顯示光配向聚酰亞胺膜(OAPI)等共性關鍵材料技術攻關。
2.高端功能與智能材料
重點圍繞高端電子化學品、新能源、高端裝備配套材料等應用領域,開展光刻膠(g線、i線、先進封裝用、顯示面板制造用)、新能源材料、碳基缺陷催化材料、空天用特種材料智能設計技術、先進碳纖維材料等共性關鍵材料技術攻關。
3.先進生物醫用材料
重點圍繞生命健康、高端醫療器械、生物醫藥等重點應用領域,開展腫瘤追蹤栓塞微球材料、骨科關節用增韌氧化鋁陶瓷材料、先進生物醫用診斷原材料等共性關鍵材料技術攻關。
八、光載信息
1.共性關鍵光芯片及光源器件
結合多材料異質集成工藝,優化調制/接收速率/能耗/集成度/線寬/可調諧波長等多維度性能指標,研究性能優異的激光光源、調制器、探測器和無源器件及相關芯片。研發硅基寬光譜/高品質因子/低損耗/微縮化的片上光頻梳。
2.光感知器件及技術
研究精密光柵元件等光學傳感元器件。研究高性能立體感知技術,針對3D顯示與交換、XR等場景,實現在快速移動、環境光照退化等場景下的準確感知。針對相控陣激光雷達等高性能需求,研發具有高速/高集成度/高消光比/低損耗/低串擾等技術特點的光電開關。
3.光通信與網絡技術
研究模組級的器件帶寬提升技術,器件陣列技術、模塊連接等光電集成技術。研究高效光載信號生成與探測等物理層增強技術及通感一體化系統。研究基于高速器件和新型傳輸介質的高速大容量光傳輸與互連系統。研究異構融合組網技術,支撐復雜場景無線光通信、6G通信、感通照一體、空天地海一體化融合網絡等系統與應用。
4.光計算器件與技術
研究空間光計算、光存儲、光互連、光載信號數據處理、光處理器和感存算一體等關鍵器件、組件、技術與體系構架。研究超表面集成光學元件、低損耗光交換芯片、光電混合AI加速計算芯片和光磁混合超高速存儲、光學神經擬態計算系統等。
九、合成生物
(一)共性技術
1.基因組編輯與合成組裝
優化DNA合成與組裝技術,提升產量和速度;優化基因編輯技術,解決遞送、脫靶、效率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問題;提升高通量DNA序列預測設計能力,建立新型基因編輯技術、DNA大片段寫入技術和RNA編輯技術等。
2.蛋白質優化與設計
構建高質量、標準化的剛性蛋白質骨架庫和催化元件庫;開發基于人工智能和蛋白質大數據的蛋白質功能預測及優化平臺;開發基于深度學習算法,輔以分子動力學模擬的蛋白質從頭設計算法。
3.底盤細胞技術
構建標準化的代謝反應數據庫,開發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平臺的合成途徑設計平臺;開發大規模高效定向進化系統及關鍵元件功能預測設計平臺;改造代謝網絡,構建簡化型底盤細胞;開發底盤細胞轉錄和翻譯調控元件庫以及基因組水平編輯工具箱;開發底盤細胞代謝耦合技術,促進代謝物高效定向合成;設計細胞工廠及與之適配的生物制造體系。
4.微生物組工程和設計技術
開發非破壞性的微生物群落三維可視化方法;建立微生物群落功能預測模型;建立人工合成微生物群落定向進化方法;開發宿主共生微生物組的設計與重塑方法。
5.生物制造中試工藝研發
聚焦高附加值生物基產品的生產工藝研發,整合自動化、人工智能等技術,基于智能化、可兼容多種類型產品的生物制造中試平臺,賦能菌種篩選和設計、發酵生產、分離純化等環節的技術熟化。
(二)產品開發
1.人口健康
醫藥健康。利用AI技術輔助設計和制造藥物,提高藥物篩選效率;綠色高效的微生物合成創新藥物;設計和優化mRNA序列,修飾mRNA并高效合成,研發新型靶向遞送系統,擴大應用范圍;發展活性細胞藥物體內診療技術;開發工程化微生物藥物技術平臺,用于治療重大疾??;高效生物合成醫用生物化學品;研發類器官及器官芯片,實現大規模智能制造;研發應用于器官修復等領域的移植材料和組織器官工程產品。
微生物活體藥物與疫苗。研究用于基因治療的病毒載體及活體微生物的基因網絡調控機制,開發基于深度學習的理性設計方法;開發用于基因治療的病毒載體或活體微生物定向理性設計方法;提供噬菌體快速配型和個性化治療服務,開發人工合成噬菌體新型抗菌制劑和新藥;研發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疫苗設計平臺;構建用于功能評價的體內外模型,評價人工活體微生物的功能,建立有效性、魯棒性和安全性評價體系。
診斷與檢測設備。開發關鍵基因元件,合成特定的DNA、RNA或蛋白質,設計與構建微納米生物器件;實現對生化、生理信號的感知與測量;制備用于操縱微納米器件的設備與軟件,形成檢測系統,并應用于臨床檢驗等醫用健康領域。
2.食品與農業
搭建細胞培養肉種子細胞庫,優化替代蛋白肉加工用酶的性能,開發重組、濕法擠壓和成型等新型替代蛋白肉的生產技術;利用合成生物學和進化育種技術篩選適用于食品原料的芽孢桿菌、酵母、絲狀真菌等高效、安全的生產菌株;研發新一代工業酶生產菌株和高性能工業酶產品;精準育種技術;實現具有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成分的生物合成。
3.材料能源
以農林廢物資源、城市有機垃圾資源、合成氣和CO2等為原料,利用人工設計的合成生物系統生產不同類型的能源產品;通過細胞工廠生產各類生物基材料,替代傳統動植物提取、石化基來源的材料,降低資源消耗和碳排放。
十、可持續發展專項
(一)生態環境和雙碳技術
1.水污染控制與水資源利用技術
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開發高效的水污染控制技術,包括水處理技術、污水處理技術、工業廢水處理技術、新污染物治理技術、環境菌群挖掘應用技術等,提高水質凈化效率。水資源保護與管理技術,包括水資源保護技術、水資源管理技術、水資源調度技術等,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再生利用技術,包括污水再生利用技術、雨水收集利用技術、海水淡化技術等,實現水資源多元化利用等。
2.大氣污染控制技術
大氣污染源控制技術,包括燃燒技術、氣體凈化技術、工業生產過程優化技術等,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大氣污染監測技術,包括空氣質量監測技術、大氣污染物監測技術、遙感監測技術等,提高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實時性。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包括大氣污染物減排技術、大氣污染物治理設備技術、揮發性有機控制技術、垃圾焚燒發電煙氣處理技術等,減少大氣污染物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等等。
3.固體廢棄物處置技術
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分類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開發高效的廢棄物分類技術,提高分類準確率和效率。老舊填埋場資源化再利用技術,對填埋廢棄物進行有效回收和分類,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利用。土壤修復技術,對填埋場周圍的土壤進行修復和重建,恢復土壤的生態功能等等。
4.生態環境監測與修復技術
生態環境監測技術,包括生態環境監測裝備技術、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處理技術等,提高對生態環境變化的監測能力和準確性。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研究開發生態環境修復技術,包括土壤修復技術、水體修復技術、紅樹林修復技術等,恢復受損的生態系統功能,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包括生態保護區建設技術、生態景觀規劃技術、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等,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等等。
5.資源循環利用技術
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技術,實現廢棄物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農林生物質資源利用技術,促進農林業生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包括工業廢渣資源化利用技術、廢棄塑料、廢舊電池資源化利用技術、廢棄建筑物資源回收技術等等,實現資源化循環利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6.碳排放核算技術
碳足跡溯源核算技術,提高碳排放監測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推動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創新,包括企業碳排放核算方法、城市碳排放核算方法、行業碳排放核算方法等,為實現準確核算碳排放提供科學依據。碳排放數據管理技術,包括碳排放數據采集技術、碳排放數據分析技術、碳排放數據共享技術等等,促進碳排放數據的規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7.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
碳捕集技術,包括化學吸附法、物理吸附法、膜分離法、生物吸附法等,實現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碳利用技術,包括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化合物、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品等,實現對捕集的二氧化碳資源的高效利用。碳封存技術,研究開發碳封存技術,包括地下封存技術、海洋封存技術、植物封存技術等,實現對二氧化碳的長期存儲和封存。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系統集成,推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系統的集成應用,包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系統設計技術等等,促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應用和推廣。
(二)安全應急技術
1.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風險防控技術
多災種監測技術,包括地震監測技術、臺風監測技術、洪澇監測技術等,提高對各類自然災害的監測能力。高精度預警技術,包括地質災害預警技術、氣象災害預警技術、水文災害預警技術、海洋災害預警技術,提高自然災害的預警準確性和及時性。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包括衛星遙感數據、地面監測數據、氣象數據、水文數據等多種數據源的融合應用,提高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的綜合能力等等。
2.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與事故防控技術
安全生產監測技術,包括對企業生產過程、設備狀態、環境條件等進行實時監測,氫氣智能安全監測技術、建筑物結構安全監測技術,及時發現潛在安全隱患和風險源。風險評估與預警技術,建立安全生產風險評估模型,實現對事故發生的預警和預測,提高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智能監控與診斷技術,在生產現場實現設備狀態的智能監控和故障診斷,提高設備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等。
3.應急救援與綜合保障技術
應急救援裝備技術,包括無人機、救援車輛、應急救援器械等裝備的研發和應用,超高層建筑消防救援技術,提高救援行動的裝備水平和效率。應急通信與信息化技術,包括應急通信網絡建設、信息系統集成、通信設備研發等,提高應急通信和信息傳輸的可靠性和覆蓋范圍。智能化救援與指揮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在應急救援中的應用,提高救援行動的智能化和精準化。應急救援與事故防控技術,開展應急救援與事故防控技術研究,包括電動自行車電池健康管理及BMS故障診斷技術研究、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智能監測與管理技術,開展事故應急演練、推動事故防控技術創新,提高事故應急處理和防控水平等等。
(三)農業、海洋、食品與化妝品技術
1.主要農作物育種技術
高產高效育種技術,包括利用基因組學、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現代生物技術手段,提高馬鈴薯、小麥、大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鼓嫘杂N技術,包括耐逆性、耐病蟲性、耐鹽堿性等抗逆性狀的遺傳改良,提高農作物對環境脅迫的適應能力。優質優特育種技術,包括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口感、營養價值等特性,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品種。植物種質資源挖掘與創新利用技術,包括種質資源綜合評價與新優品種篩選、珍稀瀕危樹種繁育擴繁技術體系、鄉土植物群落景觀模式構建等等。
2.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裝備技術
農業大數據與信息化技術,包括農業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和分析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農業物聯網技術,包括傳感器網絡、遠程監測與控制技術等,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管理。智能農機裝備技術,包括智能植保機器人、智能種植機械、智能收獲機械等智能農機裝備的研發,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農業無人機技術,包括無人機在農業勘測、植保、灌溉、施肥等方面的應用,提高農業生產的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農業機器人技術,包括農業作業機器人、智能拖拉機等機器人裝備的研發,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等等。
3.海洋活性物質挖掘與醫藥技術
海洋水產品品種培育和經濟作物開發技術,海洋生物資源的發掘技術,包括,海洋微生物、海藻、海洋動物等具有潛在藥用價值的生物資源的篩選和鑒定,尋找新的活性物質。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分離與提純技術,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分離、提純和結構鑒定技術,提高海洋活性物質的提取效率和純度。海洋活性物質的生物活性評價,包括對其抗菌、抗病毒、抗腫瘤等生物活性進行評估,篩選具有潛在藥用價值的活性物質。海洋活性物質的藥理學研究,包括對其在機體內的代謝、毒性、作用機制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為其臨床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4.鄉村振興與對口幫扶技術
支持深圳對口幫扶地區新型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支持鷹嘴桃、香豬、靈芝特色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等等。
5.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
包括傳感技術、光學檢測技術、生物檢測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提高產品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開展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預警工作,提前發現和預警潛在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推動產品溯源技術在產品質量安全控制中的應用,建立完善的產品溯源體系,提高產品質量追溯能力。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支持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工作,包括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在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預警和管理中的應用,提升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效率。
6.健康營養開發技術
功能性食品研發,包括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益生菌等有益成分的食品研發,滿足人體健康營養需求。營養保健品創新,包括天然植物提取物、動物源性營養素、微生物發酵產品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提高保健品的營養價值和功能性等等。
7.美容化妝品與時尚技術
美容化妝品原料研發,包括天然植物提取物、生物發酵原料、功能性膠原蛋白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提高化妝品的品質和功效。美容護膚技術研究,包括皮膚檢測技術、護膚品成分研究、美容儀器開發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護膚品的效果和安全性。時尚科技創新,包括智能穿戴設備、可穿戴技術、智能紡織品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推動時尚產業與科技的融合發展等。